[1989年12月,北京南苑机场]“老杨,这条线万一被卡住玖富配资,你让我怎么飞?”机长刘传新压低嗓子提醒。杨尚昆抬腕看表,只说了两个字:“硬飞。”一句话,道尽那几年中国专机飞行的尴尬处境。
很多人以为,国家元首的专机起落必是华灯锦旗、礼炮礼兵,实情却常常是另一番景象:航线申请遭冷处理、飞机落地被乱收费、机舱里还得提防窃听器。尤其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,中国刚刚遭受西方全面制裁,外交大门没有完全关死,却也只留下一条条缝隙,需要一点点撬开。
回溯更早一点。1965年,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机场。看到周恩来乘坐的竟是印着巴基斯坦标识的波音客机,罗方官员愕然:“中国的飞机去哪儿了?”这句疑问迅速传到周恩来耳中。他回国后拍板——改装自有波音,五星红旗必须飞出国门。那年夏天,中国第一架专机涂装完毕,编号闪亮,却在首次长航中险些因电台功率过低而失去联络。痛点摆在眼前:技术不成熟,只能一边用、一边补。
时间推到1990年春。杨尚昆计划访问墨西哥及南美数国。横跨太平洋,对波音747续航极限是一次赤裸裸的挑战。照常理说,最便捷的技术经停点是檀香山。文件递到美国国务院后,对方既不拒绝也不批准玖富配资,让申请像石头一样沉进太平洋。拖延,就是另一种阻拦。
于是目光转向日本。日方答复比美国痛快,却加了一条让人哭笑不得的附加条件:可以降落东京,但“乘客”不得离机活动。说白了,杨尚昆连伸伸腿的权利都没有。条件太过失礼,中方直接回绝。航路再度陷入僵局。
离起飞不到十天,北京亮着灯的两栋楼——外交部和民航总局——夜里像考场。飞行图被摊成地毯,十几支铅笔来回划线。最初备选的赫尔辛基距目标稍长,可算得上“能落”。正当众人准备按下这个折中的方案,参与筹划的江康翻来覆去睡不着,忽然蹦出一个念头:既然能停赫尔辛基,为何不能试试更近、更友好的列宁格勒?当时中苏关系已恢复正常,苏方未必不愿意帮忙。
第二天晨会,江康把这个想法抛出。民航调度室随即联络苏方,出乎意料,对方当晚就回电同意。“柳暗花明”四个字,在那间小会议室里变成了集体的长舒一口气。五月十三日,专机降落列宁格勒普尔科沃机场。苏联方面礼兵列队迎接,气氛比所有人预料的都热烈。两天后,飞机经大西洋长途飞行抵达墨西哥坎昆,再转墨城。一路飞了三万多公里,却硬是一分钱“空中过路费”没给美国。
航线问题解决,并不意味着麻烦终结。1993年7月,乔石率团访问东盟五国。专机刚落曼谷廊曼机场,地勤拿来一张收费单:每小时100美元的“安全看守费”,理由是机场派警卫24小时看护飞机。按行程算,驻留七天要支付近两万美元。乔石不为所动,决定自派随员值夜班。泰方见态度坚决,也不好继续做梗,只能收回单据。这段“小插曲”后来在外交圈里被当成经典案例讲给新人听:没有原则的“最高礼遇”,往往暗藏价码。
说到最离谱的,当属2002年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的那篇爆料——中国技术人员在美国改装的专机上发现27枚高度隐蔽的窃听器,且可以通过卫星远程控制。检测人员用一句玩笑形容当时的震惊:“连备用茶杯都差点上了监听系统。”虽然事件随后被美方轻描淡写,但中方答复相当直接:窃听器全部拆除,装箱封存,连同检测报告一道送回对方,意在让世界看清这笔“交易”的代价。
回头看,中国领导人外事访问的空中保障,从六十年代的“有机可用”到九十年代的“航线博弈”,再到如今国产宽体机实现全球直飞,其间是技术硬实力与外交软实力的交错成长。不得不说,那些深夜里的航图推演、半路改降的惊险和机场门口的讨价还价,都在提醒一个简单道理:国家尊严,从来不是别人主动递来的“最高礼遇”,而是自己一步步争来的底气。
倍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